![图片[1]安全114-安全在线-安全壹壹肆-网络安全黄页-网络安全百科社交媒体欺诈广告泛滥,近半数消费者成精准目标](https://www.anquan114.com/wp-content/uploads/2025/05/20250515185654417-image.png)
网络安全公司Netacea最新研究显示,大西洋两岸近半数消费者曾遭遇社交媒体平台推送的零售欺诈广告,这些广告以“退款技巧”为幌子诱导用户参与诈骗。该公司对英美2000余名消费者展开调查,发现欺诈行为正通过主流社交媒体的高曝光广告逐渐“去罪化”。
地下犯罪产业阳光化
报告指出,以往仅存于暗网“欺诈即服务”论坛的犯罪指南,如今公然现身TikTok等平台。Netacea威胁服务副总裁Matthew Gracey-McMinn分析称:“犯罪组织利用社交媒体近乎无限的‘干净账户’资源(即未被风控系统标记的可信账户),通过诱导千禧一代‘轻松赚钱’,实际上将其培养成实施恶意活动的‘数字骡子’。”
触目惊心的数据
- 45%受访者承认收到过零售欺诈指南广告,58%接触过伪装成网红内容的退款骗局
- 16%认为零售欺诈属于“无受害者犯罪”,58%认为零售商应自行承担欺诈损失且不会影响经营
- 23%曾产生欺诈冲动,15%表示在特定条件下会尝试更严重的欺诈行为,34%认为单笔100英镑以内的欺诈可以接受
社交裂变式传播
18%受访者表示看到过网红推广欺诈手段,而通过亲友(37%)、同事(21%)、同学(9%)接触相关信息的比例高达82%。常见欺诈手法包括:谎称未收到货物骗取退款/补发、调包退货、盗用支付信息购物、使用非法获取的礼品卡或账户余额消费、雇佣专业“退单服务商”等。
内部腐败风险攀升
18%受访者承认认识从事内部欺诈的人员(其中12%在零售企业工作,6%在物流服务商任职)。这与Ravelin上周发布的报告相呼应——零售商普遍认为普通消费者带来的威胁已不亚于职业欺诈团伙。
Netacea警告称,欺诈行为的文化接受度正在发生危险转变:“我们每天监控暗网市场的职业罪犯,但如今零售欺诈技术已从阴影走向公开——它们在朋友间传播,在网络平台大肆推广。令人震惊的是,相当部分公众不仅看得见这些行为,甚至认为其可以接受。”
消息来源: infosecurity-magazine;
本文由 HackerNews.cc 翻译整理,封面来源于网络;
暂无评论内容